【银杏海内参访第三期】青年行动者们带回了什么?
第三期银杏海内参访告一段落,大家在新裤子的BGM和海风伴随下放肆舞蹈,那一幕画面彷佛昨天。2020年10月22-28日,12位来自不同城市、公益领域的青年行动者,在2位银杏伙伴韩寒(智渔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和刘毅(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的陪同下,走访海口-儋州-文昌3座城市,进行7天的参访共创与学习。Ta们中有人在场景中进行自我探寻,有人发现了交叉议题的乐趣,有人从“自我增益”转为“让他人收益”,有人找到了解锁人生瓶颈的钥匙。
因篇幅所限,下方摘录部分参访成员的传播作品片段:
本科是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读应用人类学与社区发展的彬华因为有带共学小组的经验而成为团队中的“课代表”。他将习得的理论框架和实地参访的实践心得结合,记录了他眼中的海内参访:
“深入场景”
Stepney&Evans提出的社区社会工作流程的六阶段模式里,第一阶段是“熟悉环境、搜集资讯”。“参访之前,我们几位参访者对于湿地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我们看到了狭叶香蒲和芦苇,并且下水去拔了”入侵物种“——水葫芦、大薸和空心菜;在红树林博物馆,刘毅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生态位“,我们也借用了生态位的说法,来思考自己及组织的定位和发展策略;在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的滩涂里,我们分组比赛,狂拔几十棵拉关木(入侵物种),让我想到了本科小组课上说的“玩真的,真的玩。”
“深度交流”
社区社会工作流程的第二阶段是“与社区关键者接洽,充分了解社区资源。”参访中,我们不仅与五家在地NGO进行交流学习,而且与两位导师(韩寒、刘毅)也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从深度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行业发展机构一员的视角,也间接看到了渔民的处境与看法。”韩寒说,环境问题归根究底是人的问题,渔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深层对话”
7天时间里,我和另外11位伙伴有很多深层对话交流的机会。出发前,我们参与了两次线上“预热活动”,到达海口的第一天下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做共同约定。参与过程中我们组织和参与了“深度聆听”“开放空间”“共创复盘”“好好说再见”等环节,以及每一天的check in和check out。
“海内参访”在彬华看来是“活化社会关系行动脉络的场域创造”,个体在(参访)过程里开始反观自己。彬华最后在他的传播作品里写到:
02
霖倩:听障者在参访中会有什么体验?
在一个活动需要声音指令,队友全体使用口语的团队里,霖倩的存在无疑是特殊的。她从7岁时失去了听力,就算植入了人工耳蜗,这个世界的声音,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她来说依旧嘈杂和纷乱的。
参访前,霖倩担心自己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加入团队活动中,可能每天都要去和大家建立起接纳、包容、理解的关系。之后发生的事让她想法改变。
“到达当天,带领者带领我们共创团队在参访期间的约定,其中便包括,不批判,多鼓励,互相尊重。第一次线下会议,小壕提醒大家,挪椅子的声音别太大,担心声音会被我的人工耳蜗体外机放大,给我造成不适;第一次深夜谈心,同伴们充分尊重我的表达,耐心地听我讲我的“恐惧”,并且对我表达了爱。在探访儋州小村时,刘毅老师停下脚步招呼我跟紧一点,因为我在前天晚上鼓起勇气跟刘毅老师说自己离得他太远,没办法用软件进行语音转译;在“开放空间”里,我发起并讨论了自己想讨论的主体'少数群体如何不再自嗨'。”
霖倩想起一个词"DEAF GAIN",国内译为“聋人增益”。它的意思是,成为听障者或许有负面的部分,但它同时也有正面的部分,不仅让自己受益也可以让社会所有人受益。她会在会议里和车上教伙伴们手语,大家爱上了这种更直接的表达方式,跟着她一起做微信表情包;伙伴们体验了她各种语音转文字的设备,对信息无障碍措施产生了兴趣。“聋人增益”的心态让她在这次海内参访不断地被增加勇气,不断地被大家喜爱,也让我们第三期海内参访这个小团队更多元,更包容。
(霖倩教大家手语)
03
晨曦&Dani:“潮间带摄影展&工作坊”背后的环保理念
海内参访总是能为不同议题的参与者碰撞出合作火花。参访结束后,关注乡村女孩身心成长的晨曦和从事可持续旅游倡导的Dani联合举办了一场线上活动,以摄影展+工作坊的形式,回顾了海内参访的精华,吸引了很多热爱环保与自然的伙伴参加。
“海内参访是非常好的走进自己,内化很多大自然智慧的过程和体验。”晨曦在工作坊开始介绍道。其后,通过一幅幅照片,两位伙伴带我们回到了生趣盎然的潮间带:不仅有红树林、螃蟹,还有各式各样的垃圾。“有一些出现在海滩上,我都觉得惊讶,”妲妮说:“比如卫生巾、玻璃瓶、铁......其实是不可降解或很难降解的。” 之后Dani介绍了大家捡垃圾的过程。有的伙伴很卖力,捡来的垃圾快比他个子(1米8)还高,还有的根据不同材质、使用功能给垃圾分类,最后竟然整理出了一个小型摊位。这样的过程也让成员反思: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垃圾数量是如此庞大,真的要注意减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
结尾的部分,两位让工作坊的参与者分组讨论和共创,主题是“假设30年之后,海洋里再也看不到任何垃圾”。参与者们也贡献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企业使用可回收的材料,商家在商品包装上面增加提醒,加强消费者和环境的连结感,消费者主动选择可降解的材料,进行废物再利用等。
(晨曦和Dani在分享垃圾分类)
04
小正:用协作突破职业的瓶颈
同性恋亲友会的全职员工小正用了2年半的时间,从公益新人成长为熟手,但是瓶颈期也很快到来。“服务了2,3年的志愿者找不到初始的热情;志愿者流失率增加;团队内部出现冲突,没办法有效沟通发生分裂。”小正苦恼于找不到那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带着苦恼与困惑,小正跟团队请假飞到了海口,来到了银杏第三期海内参访。
参访短暂却充实。与导师刘毅同行的时刻里,她看到了轻盈而又深刻的生命状态;与海口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和5家在地NGO的对话,她感到了平等和尊重;与参访伙伴的交流和互动里,大家没有距离感,很愿意靠近她,她心里的某些部分被照亮。
小正曾经相信”协作“是那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但也有些不确定:“协作者能做什么?协作是否已经被工具化?”导师韩寒的一句话曾经击中她:“协作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协作可以是工具,但它不应该止于工具。协作对于团队和个人成长的价值是需要时间的,这本身也是一个过程。
参访结束,小正不仅找到了那把“钥匙”——继续实践和推广协作,实现个人可持续和团队可持续,还找回了2年前从无锡到广州,从商业公司进入公益领域的勇气和决心。
(小正在海内参访)
除了以上几位,来听听其他伙伴的声音:
参与了内容复盘会共创,对领导力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活动体验中,开启了更多视角,探寻到了更有实感的表达。——苏苏
出发前期待值是7分......但是参访结束以后我感觉收获值有十分,让我对于自己以及机构的处境有更多的纵向思考和对外界的连接。——楚晓
通过韩寒与刘毅两位老师的深入讲解与实践活动,满足了我的期待。——夏丹
精神伴侣(死亡诗社)的一群人。满足了。——小慧
(我们上树了)
我已经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行动者。——贾穹
如果说“初心”是一种品质,能够走上“社会创业家”的道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我想一定会天然具备这种优质的品质,这一点我在是次参与的小伙伴身上都能感受得到。——小壕
非常好,大家辛苦了!——建安
海内参访至今已举办三期,我们收到很多反馈。目前团队成员足迹遍及国内六省,已参访七位银杏伙伴机构,有34位行动者进入“银杏大社区”,在个人或机构工作中找到行动的突破口。我们期待和更多青年行动者一起,在社会议题里看到全局观,在多样的参与形式中回应问题,在真实对话中探索自己。来吧,明年加入我们吧!
(这里有一个小视频❤️,点击观看)
延伸阅读:海内参访:从沙漠到海洋,在路上看见世界
苏苏 / 慢学校——《除了知识和技能,你更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和加入社群 | 慢学校招新》
晨曦 / 有灵且美——《这个专为女孩而生的节日,值得上热搜》
Dani / imPacked Travel——《北京/成都 · 城市向善攻略 | #imPACKED Go》
建安 / 映诺社区发展机构——《通过海南渔业看到海南省青年就业的难》
贾穹 / 一出学社——《清华、北大两个学霸,要治愈被老师伤害的“困境学生”,能成功吗?》
夏丹 / 自然之友——《荐读|如果海洋变得一无所有,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小壕 / 末代诗人的第九个梦——《南国》
小慧 / 蓝蹼珊瑚生态志愿者团队
目前暂无自媒体平台